每天發放免費門票4000張(每日14時前限2500張,下午限1500張),週一全天休館,不發放。
博物館陳列廰分上下兩層,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個部分,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
【鼎】是古代的炊具,用于祭祀和宴燴,為青銅禮器中的重器,代表貴族的等級和地位,使用時嚴格遵循“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士三”的規定,任何人不得僭越。
【斝】(上圖右一)(唸:ㄐ一ㄚˇ),古代的溫酒器具,也作為禮器,商湯打敗夏桀之後,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上圖左一為鼎
【盤】(上圖左一),承水器,商周時期均用手取食物,貴族宴燴祭祀前後,都用盤承水洗手。
【豆】(上圖左二),青銅禮器之一,用於盛放醃菜肉醬,常以偶數配合使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代。
上圖左三為【簋】。
【簋】(唸:ㄍㄨㄟˇ),盛食器,相當於今天的大碗,為青銅禮器中的重器,在祭祀宴燴時以《偶數簋與奇數鼎》配合使用。即: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罍】(唸:ㄌㄟˊ),大型盛酒或盛水的器具,分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一般為商代器,圓形商周二代均有。
上圖左一為【尊】,上圖左二為【卣】(唸:一ㄡˇ),是盛酒器或溫酒器,盛行於商代和周代。
秦國的兵符【杜虎符】,虎符上有銘文:“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凡興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會符,行毆。”
意思是說右半符存君王之處,左半符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軍隊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才能行軍令。但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君王的右符。
虎身鏤刻銘文,再將金絲嵌入銘文之內,最後鏤平打磨光亮,雖歷經兩千多年,仍熠熠閃光。字體絕大部分是小篆,規整挺秀。
這面牆很特別,主要是展示每尊兵馬俑中的人俑,臉部表情完全不相同,每尊各有不同的形態、神韻。
【漢瓦】,漢代的瓦當紋飾非常精進,有動、植物等紋路,其中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形神兼備,力度超凡,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另外還有佈局疏密相間,用筆粗獷的文字瓦,有著強烈藝術風格,所以坊間有《秦磚漢瓦》之稱。
【銅范】【石范】,古代制錢的模具。將幾種金屬按照一定比例混和,先燒熔化,再把熔化的液體倒入固定的模具內制作。
唐朝時的【骨骰子】,相傳骰子是三國時代的曹植發明的,不過後來在山東青州的戰國齊墓出土的骰子,推翻了這個說法。其實最早的骰子是公元2000多年前在埃及出現的。
現今我們民間看到的骰子,1點和4點為紅色,其餘點數為黑色。 其由來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在一次比擲遊戲中,楊貴妃擲出二顆1點,依當時遊戲規則唐玄宗需擲二顆4點才能獲勝。李隆基在擲骰子的過程中,不停地喊:“重四、重四!”果然是二顆4點。於是,他龍顏大悅,立刻命高力士用朱漆將骰子上的四點漆為紅色。玄宗為了取悅楊貴妃,也把1點也塗成了紅色。
中國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宋代,當時稱“交子”或“錢引”,作為信用券的使用。金代效法宋而發行紙幣,並且流通使用,成為金朝最重要的貨幣。
金朝的【交鈔銅版】(上圖左一),版頭有“壹拾貫”三字,左格有“偽造交鈔者斬”字樣,下欄文共七行,記錄著該交鈔的流通地區,兌換現錢機構以及發行官署的簽押。
【鋪(唸:ㄆㄨ)首】是門和門環銜接的那個底座。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上說:“鋪首,附著門上用以銜環者。”
平常我們比較常見的是用龍王之子《椒圖》的樣式作【鋪首】,傳說中《椒圖》生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舖首為其形象,嘴上會銜個門環。
西漢出土的這些金餅,是整個博物館內最吸睛的古物之一。
這些金餅總重量有54116公克,相當於1443兩重,若以現今黃金價格一兩約6萬4,約折合台幣9000多萬元,也難怪所有觀光客都圍在這個展示窗看。
不過我很好奇的是,這些金餅的出土,不知道是哪個單位發現的,怎沒被發現者私吞,不然就是應該被政府發現後,出價買回了……
漢朝的代表人物之一【張鶱】的蠟像,我們熟知的漢武帝派遣張鶱通西域,史上第一位走通絲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人。
古代傳說的【汗血寶馬】也是張鶱帶回的,其實汗血寶馬是現今《土庫曼》這個國家的國寶動物《阿哈爾捷金馬》,該國也將汗血馬的形象繪製在國徽和貨幣上。會稱為【汗血寶馬】其實有點烏龍,經研究紅色的汗血其實是由寄生蟲所造成。
【銅馬刺】又稱紮馬釘,出土於《定軍山》。定軍山是三國時期有名的古戰場,有“得定軍山則得漢中,得漢中則定天下”之美譽。所以在這出土相當多的銅馬刺。
另外《定軍山》也是蜀漢老將黃忠斬殺魏國大將夏侯淵的地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所以定軍山建有武侯墓,黃忠病死後也葬於此。
【瓷枕】的形狀是一位側臥的女子,女子頭扎兩個小辮,面部豐滿,細眉如月,微微含笑,顯得悠然自在。枕頭的下底有墨書“大定十六年五月”七個字,推斷是金代物品。此枕胎制堅硬細膩,造型裝飾自然清新,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瓷枕最早出現於隋代,盛行於宋元。古人認為使用這種瓷枕對身體很有好處,有“名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功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