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陳、隋年間的僧人,名法極,字智永,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之後,山陰人,永欣寺僧,人稱“永禪師”。其中《退筆塚》和《鐵門檻》的故事更流傳於今,成為千古美談。
智永禪師晚年時,有天正在指導一位小沙彌練字,幾位年輕書生慕名來寺謁求大師的墨寶,並請教寫字秘訣。智永笑答,贈字不難,但秘訣實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過老衲可奉送諸位四字:“勤學苦練”,如能持之以恆,保你一生受用不盡。
智永以先祖王羲之和王献之公為例,羲之公以東漢張芝(張顛)“臨池寫書,池水盡黑”的事蹟激勵自己,一生苦練不輟,洗硯曾染黑過廬山的歸宗寺、臨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鐘山、浙江的積穀山和山陰等地的五六處池水。獻之公學書曾用盡18大缸清水,老衲學書也是靠勤學苦練,才有今日的成就。
智永在永欣寺的後院塔林,立了一座很高的墳塚。智永平時練字時磨禿的筆頭,皆收集於大筐中,他將五大筐中的筆頭埋在塚內,塚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筆塚》3字,下有“僧智永立”幾個小字。
智永在當時名氣相當大,登門求其真蹟者很多,以至戶外之屨常滿,連門檻也踩壞了,智永又只好用鐵皮來加固門檻,時人稱之為《鐵門檻》。
文章上半段是智永當時臨寫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贈浙東各寺廟。此卷是從南宋至今唯一流傳下來的一卷。
下半段為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時,薛嗣昌根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摹刻上石,稱為:“關中本”,又稱“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中。
智永的代表書作《真草千字文》,歷史對它評價非常高:
隋煬帝曾對智永說:“智永得右軍(王羲之)肉,智果得右軍骨。”
唐代張懷瓘云:“智永遠祖逸少,歷紀專精,攝齊升堂,真草惟命,夷途退轡,大海安流。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氣調下於歐、虞,精熟過於羊、薄。”
北宋書法家米芾云:“僧智永書,雖氣骨清健,大小相雜,如十四五貴褊性,方循繩墨,忽越規矩。”
北宋蘇軾云:“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
明代董其昌云:“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
明代內閣首輔解缙謂::“自義、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書學中興,至唐而盛。”
明代都穆謂:“《智永真草千字文》真氣韻飛坮,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
清代何紹基曾說:“智永《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喻之。”
清代馮班說:“今日刻本《黃庭》(王羲之小楷《黃庭經》)多不是,但惜不見原本,字畫俯仰處甚遒,翻之多失,與永師《千文》看方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