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統一戰爭前85年在咸陽宮,秦國的丞相張儀和大將司馬錯正在激烈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應該先奪取西面的巴蜀還是攻打東面的韓國,當時的秦王支持司馬錯的建議,攻佔巴蜀,隨後的歷史證明,這個有遠見的決定,為秦國最終贏得統一戰爭舖平了道路,使戰爭的軍糧作足了充份的準備。
二千多年前的巴蜀就是今天的四川盆地,當時岷江經常氾濫,旱災也時有發生,李冰來到巴蜀出任最高行政長官,在最恰當的地方將岷江一分為二,洪水季節江水漫過水壩,從遠處乾枯的河道洩洪。乾旱季節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壩送進寶瓶口這個狹隘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萬畝良田,這就是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修成後,食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四川叫“天府之國”,就是在這時候造就的。
《都江堰》的功能:
岷江在上圖的《魚嘴》處,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是比較淺的天然水道,而內江是比較深的人工水道,當水量少時,江水會順著內江進入,來到了《寶瓶口》,因寶瓶口進水口比較狹小,水流會形成迴旋,將多餘的水量和泥沙由《飛沙堰》處排出岷江,一來可避免氾濫,二來也可免於寶瓶口處泥沙淤積,當泥沙囤積在飛沙堰這個區域後,等到來年乾水季時,在進行泥沙清理。另一方面由寶瓶口引入的江水,則流向成都平原灌溉所有良田。
入口處噴水池這四根《臥鐵》,是埋在寶瓶口前不遠處的“鳳棲窩”,是測量水量的標誌,分別為明朝萬曆時和清朝同治時的二根,另二根為民國後所埋入,不過這四根都是複製品,真正的臥鐵目前還埋在鳳棲窩。李冰開鑿時是埋入石馬、石人觀測的。
都江堰整個景區算是非常大,照片整理的部份看起來有些亂,網誌下的照片順序,是我們本次遊覽路線,就是沿著電子遊覽器上的地圖,根據粉紅色的虛線走。
我們在大陸的旅遊景點中,通常都有這種電子旅覽器的出租,只要付上幾百元押金,出租費通常幾十元而以,並不是很貴,當逛完景點後退回出租器,押金是可以拿回來的。大陸的景點有時非常的大,也具有很高的歷史意義,導覽器附上耳機戴著,走到特定景點會有介紹,非常建議租借。
走道上的二旁豎立著歷朝歷代治理過都江堰的人物雕像,大部份的都是知名的歷史人物,如孔明、強望泰等……
這顆銀杏樹,相傳是三國時期,和好友法正一同密謀出賣劉璋,將益州獻給劉備的張松所種,故取名為《張松銀杏》,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樹齡了。
這在魚嘴外江河床上出土的,是《李冰石像》,這尊雕像的衣襟上刻有題記三行,其中一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證明了是東漢時雕造的李冰石像,也為當時的文獻作出了考證。
這尊無頭的《堰工石像》,也是在魚嘴處發現的,經考證為《三神石人》之一。他的功用如同我們日月潭水庫的九隻水蛙一樣,是測量水位的標誌,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
毛主席和小平叔及歷屆中國國家主席,都曾到此參訪過。
《離堆-寶瓶口》
李冰開創都江堰時的其中一項工程就是這個《寶瓶口》,寶瓶口這裡的型狀是梯型的,入水口寬14.3米,出水口寬28.9米,這樣可以限制江流水量進入灌溉渠內。當水量小時,江水會順著寶瓶口進入,流向灌溉渠;當江水量大時,會在寶瓶口處形成回流,將多出的水量和泥沙從人字堤上的飛沙堰排出,必免寶瓶口泥沙淤積,而飛沙堰上多餘的泥沙,等到來年水量小時,在進行清除。
等等我們從飛沙堰那端往回看,就能清楚的看見寶瓶口處有強大的水流迴旋了。
很多人圍在池子旁,看似在餵魚,不過往前一看,池中被遊客丟滿零錢。這在大陸景點中是很常見的一個現象,不管水池、古蹟、文物,常常被丟滿零錢硬幣。
這是回望剛剛從大門走進來的這條大道。
這塊商山古木,是近代挖掘出來的,據推測,這顆古木和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那的古木,都是屬夏商時期的,距今約有3000多年了。
剛我們是登上《伏龍觀》樓上觀看,現在我們下樓沿著寶瓶口和伏龍觀的邊緣走道《花洲棧道》,從低處看看寶瓶口的水勢。
從這裡可以明顯看見,剛剛所說的寶瓶口為梯型狀,入水口(如上圖)寬14.3米,出水口(如下圖)寬28.9米,將流向成都平原的灌溉渠內。
對岸寶瓶口標誌上的那一端,在李冰治水之前,和我們這一端其實都算是玉壘山,當時火藥還並未發明,他們是以火燒岩石的方式,將岩石爆裂,開鑿出寶瓶口,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程。
過了吊橋後,我們現在的位置就是在《人字堤》上,將前往飛沙堰。
《人字堤-飛沙堰》
對面是剛剛走過的離堆公園,寶瓶口上的那座樓就是伏龍觀。
從《飛沙堰》這裡就可以明顯的看到,江水流到達寶瓶口處,水流大時會形成很強烈的迴旋,可順勢將泥沙拋向外江和飛沙堰上,必免寶瓶口處的淤積,多餘的水量同樣也會從飛沙堰這流到岷江內,也就是說,會形成天然的自動排沙及控制水量的功能。
往回看,中間山壁上寫著《離堆》,左邊山壁上寫著《寶瓶口》,而離堆上的那座亭子,就是伏龍觀。
《飛沙堰》這裡主要的功用就是,當內江水量過多時,可由飛沙堰這排出岷江,另一個主要功用是排沙,它可將寶瓶口處的沙石排出,等到隔年水量少時,在進行人工清理。
在來我們經過這座橋後,將前往《金剛堤》,要到另一個重要分水工程魚嘴處。
我們現在位在金剛堤上,先沿著內江邊上走。走到盡頭就是魚嘴處了。之後在沿著外江邊走回。看看景色有什麼不同。
《金剛堤、內江-飛沙堰》
回頭看看剛剛經過的地點。左邊是離堆公園上的伏龍觀、寶瓶口,中間這一段沒什麼水量的就是飛沙堰。
上圖左邊處是內江,右邊沒有水的地方是飛沙堰,是通往岷江(外江)的,上面那座橋是我們剛剛走過的,從人字堤跨過金剛堤上的大橋。
這裡的景色其實就一般般,也不算很優美,不過都江堰這的水利工程,從2000多年前沿用至今,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的建設。
內江對岸就是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不過到達對岸的這座《安瀾索橋》看來非常老舊,而且也不開放通行,看來要過去二王廟得從離堆公園那往另一個方向走了。
花圃邊上的這一圈以竹籠編制,裡面裝有石頭的,就是古代還未建有堤防時,將這些裝有石頭的竹籠投入江內堆築,達到控制水量的作用。
《金剛堤-魚嘴》
這個地方就是金剛堤上的盡頭了,下圖中間下方三角型處就是《魚嘴》,這也是李冰在都江堰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前方非常浩大的江面就是岷江,從魚嘴這裡分成右邊是內江,左邊為外江。左邊的外江是自然河道,如果水量多時可從左邊排出順著岷江走,右邊是內江為李冰開鑿的,內江的深度比外江深,水量少時內江的水也會源源不絕的送往成都平原進行灌溉。
外江上設的這座水壩,在岷江水量少時,關閉閘門可讓江水完全流入內江,使成都平原不至於缺水。
走到盡頭魚嘴處後,剛剛我們從內江邊上來的,現在往回走從外江邊上返回。
稍早前看到二王廟前這座《安瀾索橋》全長有240多公尺,現今看到的是清嘉慶年間建造的,它從二王廟前跨過整個內江,並穿過金剛堤上跨向外江的另一端,等於說這座安瀾索橋是跨越整個內江和外江之上的交通要道。
外江是天然的岷江水道,很明顯的水道比李冰開鑿的內江還淺很多,而且非常湍急,也難怪在他開鑿都江堰前,會常常氾濫。
《金剛堤、外江-飛沙堰》
岷江和飛沙堰交接處,也就是寶瓶口處多餘的水量和泥沙會從這排出岷江。
遊覽完《都江堰》後,景區外面這些渠道,將岷江水源源不絕的引入成都平原,也因為2000多年前李冰的這項偉大工程,造就著千秋萬代的世人,可以不用擔心洪水及乾旱,也能永無止盡的享有充沛的水源,生活在成都平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