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基本筆劃,及其衍生出的一些筆劃的筆法總結:
點和點的變化:歐體的點結實有力,似方似圓。有些點畫作出鋒點,以順勢帶出下一個筆劃,顯得生動多姿。
橫和橫的變化:歐體的橫畫平穩有力,有時中段粗於兩端,得“中實”之趣,這是歐體獨特之處。
撇和撇的變化:歐體的撇除常見的長撇、短撇、回鋒撇、蘭葉撇外,還有入筆強調停頓的屈頭撇。
捺和捺的變化:歐體的捺畫通常較直,也有少數呈微弧狀,至尾端頓筆前與頓筆後的過渡含蓄自然,一氣呵成。
豎和豎的變化:歐體的豎畫除常見的懸針豎、垂露豎以外,還有上尖豎,即露鋒入筆,稍作轉筆後徑直豎下,這也是歐體的獨創。
折和折的變化:歐體的折畫即不作圓轉,也沒有過於外露的棱角,而是果斷而又含蓄。
鉤和鉤的變化:歐體的鉤都不作回鋒鉤,除橫折鉤作頓筆鉤出以外,其餘的鉤畫都在前筆的基礎上轉鋒順勢鉤出,尤其是豎彎鉤,履端邊重按、邊鉤出,特徵顯著。
挑和挑的變化:歐體的挑畫短促、果斷,不拖泥帶水,但又顯得沉穩、安祥。
偏旁部首的分析:
1.字頭的變化
2.字底的變化
3.左偏旁的變化
4.右偏旁的變化
5.字框的變化
結構分析
1.獨體字的變化:歐體的獨體字或寫得小巧精緻,或寫得開張奔放,有些字由於斜筆多而呈斜形,但重心仍然安穩,形態變化十分豐富。
2.合體字的變化:歐體合體字是四面勻整,八方俱顧,平衡遒勁,生動活潑。所以初學者應認真描摹原作,並學會思考、分析和安排好字的中心點。
左右結構:左右結構的字除了應該注意左右各自的長短高低寬窄之外,還要注意二部分的穿插、避讓和聯繫,使左右有機地統一起來。
上下結構:上下結構的安排,要注意上下兩部分各自的寬窄、長短、大小的區別和聯繫。
左中右結構:左中右結構由於呈三部分的寬度,容易寫得過寬,所以應該控制每部分的寬度,以免互相擁擠。還要注意三部分各自的長短、寬窄、位置高低等等區別以及三部分避讓、穿插等等的有機聯繫,使三部分融為一體。
包圍結構:包圍結構更應注意包圍部分與被包圍部分的緊密聯繫,以免字形鬆散,應該使被包圍部分向包圍部分靠攏。由於歐字嚴謹險勁,包圍部分應該寫得緊湊,特別是全包圍的“口”部兩豎作向背狀(即都向內拱)。
《九成宮醴泉銘》為楷書字體,此碑立于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原碑石在陝西麟游九成宮。由魏徵撰文,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
《九成宮醴泉銘》充份體現歐陽詢的書法結構嚴謹、圓潤中見秀勁的特點。
此碑書法,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結構怖置精嚴,上承下覆,左克右讓,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一處紊亂,無一筆鬆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