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了北京,《天壇》這個景點也是旅遊的重點行程之一,這裡是明、清二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地點,中國古代皇帝自稱天子,源於周朝起皇帝對於祭天儀式均非常重視。
北京天壇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到國民政府1911年宣布廢止祭天活動為止,這裡曾有22位皇帝舉行過654次祭祀活動,整整延續了490年的歷史。
天壇的占地為273萬平方米,比故宮的72萬平方米大了3.8倍,不過這裡走下來不覺的比紫禁城大這麼多,應該是這裡比較空曠,不像故宮裡這麼多建築物的關係吧!
《七十二廊》是通往祈年殿的主道,明清時這裡有七十二連房,傳說是七十二地煞鬼聚集的地方,陰森恐怖。現今長廊窗坎全被拆除了,成為一條美麗豁亮的長廊,是休息乘涼的好地方,也有一些老婆婆在這賣手工藝品,鞋子、小包包等紀念品均作的非常精緻。
古代皇帝祭祀主要分為祭天和祈谷,《祈谷》是在孟春(1月)時祈求谷物豐熟的祭祀,從祈年門進來,就是祭祀祈谷的主要場所。
《祈年殿》是祈谷壇這裡的主要建築,亦是整個天壇裡最高大的主體建築。
明、清時祈年殿前的《東、西配殿》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現在配殿裡是展覽著明、清二代的文物。
配殿建築明朝時為前九後七,二排共16楹,後來乾隆皇帝以“參差不齊”為由拆除後殿,僅存前殿九間。
展示在東配殿裡的祈年殿建築模型。
《祈年殿》下層這三層為6米高的漢白玉圓台,將祈年殿襯托出拔地擎天之勢,壯觀恢弘。
明朝初年時,天地合併祭祀,皇帝每年都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除了要祭祀皇天上帝、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五大岳、皇族歷代祖先……等,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殿內主要四根紅色鑲金的楠木巨柱稱為“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紅色較小一點的12根紅柱代表著一年12個月。平時殿內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
《祈年殿》這座大殿,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因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內的大柱都是用沉香木作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在數里之外都可以味的到,翌年光緒帝召集群臣重建,因找不到圖樣,後來召集工部修繕過祈年殿的工匠,根據記憶口述繪圖,所以現今的祈年殿雖是光緒年間建造,基本結構和外觀形式都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這株《九龍柏》有500多歲了,算一算,在明朝正德年間就已經豎立在這了,非常久的歷史了。
此座《丹陛橋》是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間的一條大道,也就是連接祭天、祈谷的主要通道,長360米寬28米。
祭祀時皇帝走右邊(東面)的“御路”,王公大臣走左邊(西面)的“王路”,路面中間為“神路”,橋下有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皇穹宇》是圜丘壇的正殿,主要是平日放置供奉祭天大典時神牌,左右二旁一樣建構著東、西配殿。
皇穹宇的《東配殿》裡主要供奉著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等神版。
皇穹宇的《東配殿》裡主要供奉著夜明之神“月亮”、雲雨風雷諸神神版。
皇穹宇殿前的這塊石板叫《三音石》,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掌一次,會聽到回音一聲;站第二塊石板上擊掌一次,會聽到回音二聲;站第三塊石板上擊掌一次,會聽到回音三聲,非常神奇。
皇穹宇的《正殿》供奉著“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
皇穹宇殿內屋頂為金龍藻井,中心為大金團龍圖案,是古代建築的杰作。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圍牆,因圍牆弧度十分規則,牆面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十分規則。
如二人靠牆,分別站於東西配殿後,就算距離相差一、二百米,小聲說話對方仍然可聽的非常清楚,堪稱奇趣,給人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
《圜丘》是每年冬至舉行“祀天大典”的祭天台,週圍欄版為漢白玉,地面為艾葉青石面,每層均用九的倍數,以應九重天,強調至高無上的地位。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天心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裡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莊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
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的原因。
《燔柴爐》在祀天大典開始時,先置一刳淨牛犢於爐上,以松枝、葦把燔燒,以迎天神,稱為“燔柴迎帝神”。
祀典禮成後,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應供品和祝版、祝帛均運往爐內焚化,皇帝也需在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此時奏“佑平之章”,起宮返駕,大典結束。
《燎爐》是焚化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供品的鐵爐。
《望燈》設於圜丘西南方三座,今高度為2.15米,明清時高度為古尺九丈(約28.8米),大典黎明前,望燈高懸於杆頭,以警示全壇莊重嚴肅。
這座方型的磚台為《具服台》,祭天大典前磚台上會搭起黃云緞幄帳,台下設有地坑式取暖設備,大典前皇帝在此淨手、更衣,將黃袍換成藍袍,祭典完畢後仍到此台換回黃袍,起駕回宮。
圜丘壇到南門出口處的石道上有很多老年人在這用大毛筆就地書寫,功夫十分利害,在場很多遊客駐足圍觀。
在明清時,祭天祈谷是非常神聖莊嚴的,不得有任何差錯,否則要予嚴懲。《大清律》中明文規定:"每逢祭祀,於陳祭器之後,即令御史會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執事各官,如有在壇廟內涕唾、咳嗽、談笑、喧嘩者,無論宗室、覺羅、大臣、官員,即指名題參。”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乾隆皇到圜丘壇舉行禮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滿而懲辦了一些官員。對祝版上的文字寫得不夠工整而不滿。對具服台更衣幄次所設的坐褥不夠整齊而不滿。對按規定應懸掛三盞天燈而少懸了一盞而不滿。對此三件小事,乾隆大發雷霆,下令查辦。結果,工部尚書羅源漢、右侍郎諾穆親、禮部尚書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職。尤其工部侍郎徐績受處分最重,革職後被發配新疆。同時,有關官員也被“查明革職,發往伊犁效力贖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