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397   

 

來到了北京,《天壇》這個景點也是旅遊的重點行程之一,這裡是明、清二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地點,中國古代皇帝自稱天子,源於周朝起皇帝對於祭天儀式均非常重視。

 

照片 523

 

照片 516

 

北京天壇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到國民政府1911年宣布廢止祭天活動為止,這裡曾有22位皇帝舉行過654次祭祀活動,整整延續了490年的歷史。

 

照片 519  

 

天壇平面圖

 

天壇的占地為273萬平方米,比故宮的72萬平方米大了3.8倍,不過這裡走下來不覺的比紫禁城大這麼多,應該是這裡比較空曠,不像故宮裡這麼多建築物的關係吧!

 

照片 380

 

《七十二廊》是通往祈年殿的主道,明清時這裡有七十二連房,傳說是七十二地煞鬼聚集的地方,陰森恐怖。現今長廊窗坎全被拆除了,成為一條美麗豁亮的長廊,是休息乘涼的好地方,也有一些老婆婆在這賣手工藝品,鞋子、小包包等紀念品均作的非常精緻。

 

照片 382  

 

 照片 378

 

照片 436

 

照片 437

 

古代皇帝祭祀主要分為祭天和祈谷,《祈谷》是在孟春(1月)時祈求谷物豐熟的祭祀,從祈年門進來,就是祭祀祈谷的主要場所。

 

照片 384

 

《祈年殿》是祈谷壇這裡的主要建築,亦是整個天壇裡最高大的主體建築。

 

照片 386

 

照片 389

 

 照片 433

 

明、清時祈年殿前的《東、西配殿》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現在配殿裡是展覽著明、清二代的文物。

 

照片 395

 

配殿建築明朝時為前九後七,二排共16楹,後來乾隆皇帝以“參差不齊”為由拆除後殿,僅存前殿九間。

 

照片 399

 

照片 392

 

照片 390

 

照片 405

 

照片 407

 

照片 410

 

展示在東配殿裡的祈年殿建築模型。

 

照片 413

 

照片 397

 

《祈年殿》下層這三層為6米高的漢白玉圓台,將祈年殿襯托出拔地擎天之勢,壯觀恢弘。

 

照片 435

 

照片 416

 

照片 418

 

明朝初年時,天地合併祭祀,皇帝每年都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除了要祭祀皇天上帝、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五大岳、皇族歷代祖先……等,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照片 414

 

照片 421

 

照片 423

 

照片 424

 

殿內主要四根紅色鑲金的楠木巨柱稱為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紅色較小一點的12根紅柱代表著一年12個月。平時殿內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

 

照片 426

 

《祈年殿》這座大殿,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因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內的大柱都是用沉香木作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在數里之外都可以味的到,翌年光緒帝召集群臣重建,因找不到圖樣,後來召集工部修繕過祈年殿的工匠,根據記憶口述繪圖,所以現今的祈年殿雖是光緒年間建造,基本結構和外觀形式都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照片 432

 

照片 442

 

這株《九龍柏》有500多歲了,算一算,在明朝正德年間就已經豎立在這了,非常久的歷史了。

 

照片 443  

 

照片 439 

 

照片 438

 

此座《丹陛橋》是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間的一條大道,也就是連接祭天、祈谷的主要通道,長360米寬28米。

祭祀時皇帝走右邊(東面)的“御路”,王公大臣走左邊(西面)的“王路”,路面中間為“神路”,橋下有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照片 440

 

照片 446

 

《皇穹宇》是圜丘壇的正殿,主要是平日放置供奉祭天大典時神牌,左右二旁一樣建構著東、西配殿。

 

照片 447

 

照片 448

 

皇穹宇的《東配殿》裡主要供奉著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等神版

 

照片 449

 

照片 450

 

照片 461

 

皇穹宇的《東配殿》裡主要供奉著夜明之神“月亮”、雲雨風雷諸神神版。

 

照片 462

 

照片 463

 

照片 452

 

皇穹宇殿前的這塊石板叫《三音石》,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掌一次,會聽到回音一聲;站第二塊石板上擊掌一次,會聽到回音二聲;站第三塊石板上擊掌一次,會聽到回音三聲,非常神奇。

 

照片 453

 

照片 451

 

照片 456

 

照片 457

 

照片 458

 

皇穹宇的《正殿》供奉著“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

 

照片 459

 

皇穹宇殿內屋頂為金龍藻井,中心為大金團龍圖案,是古代建築的杰作。

 

照片 460

 

照片 441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圍牆,因圍牆弧度十分規則,牆面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十分規則。

如二人靠牆,分別站於東西配殿後,就算距離相差一、二百米,小聲說話對方仍然可聽的非常清楚,堪稱奇趣,給人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

 

照片 491

 

照片 493

 

《圜丘》是每年冬至舉行“祀天大典”的祭天台,週圍欄版為漢白玉,地面為艾葉青石面,每層均用九的倍數,以應九重天,強調至高無上的地位。

 

照片 464

 

照片 465

 

照片 466

 

照片 469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天心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裡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莊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

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的原因。

 

照片 470

 

照片 471

 

照片 472

 

 DSC00894

 

照片 474

 

《燔柴爐》在祀天大典開始時,先置一刳淨牛犢於爐上,以松枝、葦把燔燒,以迎天神,稱為“燔柴迎帝神”。

祀典禮成後,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應供品和祝版、祝帛均運往爐內焚化,皇帝也需在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此時奏“佑平之章”,起宮返駕,大典結束。

 

照片 475

 

照片 479

 

《燎爐》是焚化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供品的鐵爐。

 

照片 477

 

照片 481

 

照片 485

 

《望燈》設於圜丘西南方三座,今高度為2.15米,明清時高度為古尺九丈(約28.8米),大典黎明前,望燈高懸於杆頭,以警示全壇莊重嚴肅。

 

 照片 483

 

照片 489

 

這座方型的磚台為《具服台》,祭天大典前磚台上會搭起黃云緞幄帳,台下設有地坑式取暖設備,大典前皇帝在此淨手、更衣,將黃袍換成藍袍,祭典完畢後仍到此台換回黃袍,起駕回宮。

 

 照片 487

 

照片 495

 

  

 

圜丘壇到南門出口處的石道上有很多老年人在這用大毛筆就地書寫,功夫十分利害,在場很多遊客駐足圍觀。

 

DSC00898

 

 

在明清時,祭天祈谷是非常神聖莊嚴的,不得有任何差錯,否則要予嚴懲。《大清律》中明文規定:"每逢祭祀,於陳祭器之後,即令御史會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執事各官,如有在壇廟內涕唾、咳嗽、談笑、喧嘩者,無論宗室、覺羅、大臣、官員,即指名題參。”

 

DSC00899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乾隆皇到圜丘壇舉行禮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滿而懲辦了一些官員。對祝版上的文字寫得不夠工整而不滿。對具服台更衣幄次所設的坐褥不夠整齊而不滿。對按規定應懸掛三盞天燈而少懸了一盞而不滿。對此三件小事,乾隆大發雷霆,下令查辦。結果,工部尚書羅源漢、右侍郎諾穆親、禮部尚書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職。尤其工部侍郎徐績受處分最重,革職後被發配新疆。同時,有關官員也被“查明革職,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照片 52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祭天 北京旅遊
    全站熱搜

    歐特 OT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